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的年发病率在10万人中为30.0~97.1例[1]。我国OHCA患者每年超过百万,但出院存活率和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比例极低[2]。CA后脑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关键因素[3]。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当前国际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具有神经保护效果的干预措施[4]。尽管目标温度的选择在TTM治疗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但最新的证据表明,高质量的TTM治疗对于改善CA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5]。
高质量的TTM不仅关注降温和维持阶段,还包括目标温度的选择、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等阶段。CA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损伤类型及发病机制[6]。鉴于CA患者的损伤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个体化的TTM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实施高质量的TTM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基于这一评估,为患者设定合适的目标温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处理,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16年发布《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后,至今关于TTM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又陆续发表[7]。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旨在总结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优化TTM治疗流程,制定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改善CA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2022年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用“温度控制”取代了“TTM”,本共识为了便于理解,将继续采用术语“TTM”。
本共识由中国急诊目标温度管理项目协作组、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了共识编写组,共同制定了《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指南共识注册编号:PREPARE-2023CN578)。共识的制订方法采用共识会议法,过程包括题目的选定和申请,成立编写小组,提出关键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撰写专家共识初稿。初稿由共识编写组专家函审,修订稿由专家讨论会确定终稿,再次提交共识编写组专家审核定稿,最终专家组成员得出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推荐意见。
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