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于2005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于2013年进入中国[1]。目前,泊沙康唑共有3种剂型在中国境内获批,包括口服混悬液、肠溶片及注射液,3种剂型均已获批用于预防侵袭性曲霉和念珠菌感染[1,2]。其中,肠溶片和注射液治疗侵袭性曲霉病(IA)的新适应证于2022年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3]。泊沙康唑具有抗菌谱广、组织浓度高、药物代谢过程(主要通过UDP葡糖苷酸化)有别于其他三唑类药物、安全性良好及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少等特点,同时泊沙康唑的长侧链结构增加了药物对靶点(CYP51)的亲和力,与跨膜转运蛋白(外排泵)的结合力更低,因而某些唑类耐药真菌对其更敏感,泊沙康唑的这些特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疾病(IFD)提供了更多选择[1]。为使医务工作者及时、全面了解最新临床证据,使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疗效,基于泊沙康唑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和应用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指南与专家临床经验,本共识在2020年版《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以便相关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查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