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其中急性PTE是肺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一旦发生有致死可能[1]。近2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实施规范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相关性VTE事件的发生[2, 3, 4]。
医院相关性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5]。
对2007至2016年我国90家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6],10年来我国VTE的住院率从3.2/10万人上升到17.5/10万人;同时,DissolVE-2研究表明,我国的外科住院患者VTE中、高风险比例分别为32.7%和53.4%,内科患者VTE高风险比例为36.6%,而采取了合理预防措施的比例在外科仅为9.3%,内科为6.0%[7];这一结果远低于2008年ENDORSE研究在全球多中心调研报告的39.5%~58.5%的VTE预防率[8]。我国近10年来逐渐增加的VTE疾病负担与严重不足的预防现状愈发凸显了VTE防控的必要性。
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VTE的防治和管理,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8年10月13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批准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1 500余家医院参照项目要求开展医院VTE防治体系建设。初步调查数据显示,通过项目评审认证的中心,其VTE风险评估率、预防措施实施率显著提高,医院相关性VTE的发生率,尤其是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全国VTE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我国的VTE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临床医务人员对VTE的风险认识不足,不同级别的医院VTE规范化防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VTE防治的质量评价与控制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