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在心血管死亡原因中位列第3,仅次于冠心病和卒中[1]。新近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30 d病死率达22%[2],尽早给予最佳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2015年和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CSC)肺血管病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相继推出了急性肺栓塞诊疗共识和指南[3, 4],2019年欧洲也发布了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更新版[5],为肺栓塞的诊疗提供了指导建议。然而,急性肺栓塞病情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早期救治涉及多个学科,亟须探索高效的团队救治新模式。2012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支肺栓塞救治团队(pulmonary embolism response team,PERT)[6]。研究显示,引入PERT机制提高了肺栓塞的救治效率,促进了高级别治疗的应用,降低了大出血与死亡的风险[7, 8, 9, 10, 11]。为了推广团队救治理念、规范PERT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肺栓塞的救治水平,CSC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疾病学组与中国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联盟等组织10余个相关学科的专家,总结了我国PERT建设的初步经验,并结合肺栓塞的救治现状提出了PERT建设、运行与质量提升的专家建议。本共识相关推荐主要针对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肺血栓栓塞症。
急性肺栓塞的救治现状
2000年以来,在心内科、呼吸科、急诊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共同努力下,我国在肺栓塞流行病学研究、早期救治、医院内VTE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2, 13]。2019年发表的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数据显示,我国肺栓塞患者的住院率从2007年的1.2/10万人上升至2016年的7.1/10万人,住院病死率从8.5%下降为3.9%[14]。
然而,我国急性肺栓塞的早期救治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重视程度不够,多学科参与度不高。近期CSC肺血管病学组牵头的一项全国肺栓塞团队救治能力调查显示,我国肺栓塞救治仍以心内科、呼吸科和急诊科等为主,而介入科和心外科的参与度分别仅为54%和39%[15]。(2)重症患者救治手段单一,高级别治疗开展不足。目前我国中高危肺栓塞的治疗仍以抗凝和静脉溶栓为主,多数三级医院尚未开展导管介入、外科肺动脉切开取栓术(surgical pulmonary embolectomy,SPE)和机械循环支持等高级别治疗。(3)早期救治效率低下,缺乏有效团队协作。一方面肺栓塞的漏诊、误诊、诊断延迟、未结合危险分层选择最佳治疗、未积极寻找肺栓塞发生潜在病因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70%以上的三级医院尚未建立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的机制[15]。
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