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重症

88 篇文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 2022
1974年,Bryan首次提出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的概念。PPV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塌陷的肺泡复张,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无效腔而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进而改善氧合和廓清气道、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因氧合障碍导致的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成人肝移植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气道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气道并发症,降低死亡发生风险,改善受者预后。基于肝移植围手术期气道损伤引起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临床具体防治措施,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特制定《成人肝移植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旨在规范与优化肝移植受…
成人肝移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是决定肝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肝移植受者原发病种类不同或严重程度的差异,麻醉管理也不尽相同。终末期肝病(ELSD)受者肝功能处于失代偿期,肝脏病变还伴有其他器官及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者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肝移植术会对机体的生理状态造成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内环境紊乱,将进一步加剧器官的功能障碍和损伤。因此…
中心静脉压急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可通过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直接测量[1]。1959年,Hughes和Magovern在开胸术后患者监测右心房压的研究中发现失血会引起CVP下降,首次描述了CVP和容量的关系[2]。1968年,英国的English第一次全面阐述了CVP监测在心血管手术、…
中国骨髓腔内输液通路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骨髓腔内输液是一种能够快速、安全、有效的建立血管通道的方法。201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全面介绍了骨髓腔内输液并制作了骨髓腔内输液操作的视频,建议医生合理、正确、积极的使用这一技术。我国医护人员对骨髓腔内输液通路的了解、掌握及应用与国际相比目前仍存在很大差距,2016年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对骨髓腔内输液的知晓率仅为32.6%,了解…
重症右心功能管理专家共识 2017
随着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逐渐认识到,在重症疾病中与左心功能受累相比,右心功能受累更具普遍性,受累严重或未能及时纠正,将会进入到自主恶化的恶性循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波动及后果,故右心功能的管理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被认知而更加重视。 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作组(CHTC Group)的30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的…
成人烧伤俯卧位治疗全国专家共识 2022
1 背景 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部分越来越受重视。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均强烈推荐对严重ARDS患者行PPV,认为其具有改善氧合、高碳酸血症和右心功能等作用,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降低患者病死率[1, 2, 3, 4]。 烧伤翻身…
AHA/ACC/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2022)
2022-04-02,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联合颁布了2022版心力衰竭管理指南[1](以下简称新版美国心衰指南)。在2013版与2017版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基础上,该指南结合近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心力衰竭预防、分期、分型、药物治疗以及器械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推荐建议,内容丰富而全面。本文主要围…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治专家共识 202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是常见的有害气体中毒及中毒死亡原因之一[1]。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了《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3-2002(以下简称2002标准)。2012年,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制订了《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1,2,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