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季节性疫情,并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大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我国,基于国家流感样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的数据估计,每年有340万病例因流感样疾病就诊,门诊病例总经济负担为464~1 320元/例,住院病例总负…
安全有效的抗凝是危重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仍缺乏针对危重症患者RRT的抗凝指导和推荐。该共识由国内肾脏病、危重医学以及检验医学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结合该领域的最新文献和国内外指南,介绍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和抗凝剂的选择,旨在指导和规范危重症患者RRT中的抗凝技术应用。 &nb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病变,其特征是慢性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原因与气道异常(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异常(肺气肿)相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气流阻塞。慢阻肺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2018年王辰院士牵头的"中国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发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2.9亿,其中CHD患者约为1 100万。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决定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目前CHD血运重建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
重症医学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监测数据,正是这些数据将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地呈现出来。这些数据说明了一定的临床现象,而现象背后代表的是疾病发生的本质。重症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数据紧密结合。可以说,数据承载了重症患者临床信息中最有价值的内涵。与其他专业数据相比较,重症医学数据具有实时性、连续性、动态性、多源性等特点,更加能体现重症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GOV)及其破裂出血(esophago…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其中急性PTE是肺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一旦发生有致死可能[1]。近2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实施规范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炎症因子释放,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在我国,CA发生率约40.…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救治。体外循环的凝血是CRRT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频繁的凝血不仅会缩短宝贵的治疗时间,增加治疗成本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会造成患者丢失较多的血液和需要更多地输血,因此,减少体外循环的凝血、延长滤器及管路的寿命具有重要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特点,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