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诊疗规范(2019版)

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且长期应用,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 SOT)受者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病毒感染中,以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最常见。CMV是一类常见的疱疹病毒,在人类血清中的阳性率为30%~97%[1]。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CMV后,通常表现为短时间的发热或无症状,此后CMV会在多种细胞中呈终生潜伏状态,成为再次活化的储存,携带者成为易感人群[2]。机体免疫状态良好时,CMV感染者大多数呈隐性感染。SOT受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术后继发CMV感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CMV肺炎不仅是SOT受者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3]。CMV感染后可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对人体产生危害。直接效应方面,CMV感染或潜伏状态下病毒再活化,播散入血后导致CMV综合征或终末器官病变;间接效应方面,CMV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其它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和其它病毒感染的风险[4],如CMV感染使EB病毒感染的风险增加,进而诱发淋巴瘤或淋巴系统增殖异常综合征[5]。CMV感染还可以诱发移植物功能丧失、全身微血管病变及冠状动脉病变(心脏移植受者)[67]

近年来,国际多个相关学会发布了针对SOT受者CMV感染的诊疗指南[89],特别是2018年度《第3次实体器官移植巨细胞病毒管理国际专家共识》中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修订[10]。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17版)》的基础上,制订本规范,以期为我国SOT术后CMV感染的规范化防治提供指导意见。

 

全文下载:

 

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诊疗规范(2019版)

发表回复